今年7月对于全球核聚变行业发展而言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时间节点。
7月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中,将“可控核聚变”纳入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 7月17日,上交所举办“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30家创投机构、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到场交流。7月18日,商业核聚变代表企业瀚海聚能的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成功点亮。7月22日,融资近115亿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挂牌成立。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核聚变公司CFS与谷歌公司签署全球最大售电协议,计划在2027年实现商业发电。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重磅发布全球聚变行业报告《The global fusion industry in 2025》。《时代周刊》更是发文指出,核聚变的商业化突破比预期更快到来。
核聚变正突破永远50年的“坚冰”,长出充满希望的“嫩芽”,宣告终极清洁能源时代的到来。核聚变正在加速,而日益扩大的用电缺口也要求核聚变发展必须加速。

我国核聚变发展战略加速推进
刚进入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一份《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方案提出了四川的产业规划及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支持“可控核聚变”发展,将其纳入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省市出台类似方案时,往往将可控核聚变纳入先进核能或先进能源,四川出台的方案则是首次以单独段落形式予以明确,显示出政府层面对核聚变的关注。

上交所未来产业沙龙聚焦核聚变
在十多天后的上海,一场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产业沙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办,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场交流,涵盖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装置、工程应用等领域。同时,近30家创投机构、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席参会。自2024年11月以来,上交所已举办多期未来产业沙龙,先后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此次重点研讨可控核聚变产业,也响应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图据中核集团官网)

瀚海聚能HHMAX-901装置成功点亮
而我国在推动聚变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迎来了多个里程碑事件。7月18日,瀚海聚能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成功点亮,开启商业聚变发展里程碑。四天后的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不仅有中核集团的注资,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等公司也签订了增资协议,增资之后,公司注册资金已经达到了150亿元,展现国资央企推进核聚变的决心。
从瀚海聚能商业聚变装置点亮到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国家队+民营”、“托卡马克+不同的技术路线探索”,我国正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核聚变的加速度,核聚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正在走向商业化应用。
全球核聚变的加速:累计融资超97亿美元
7月,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刮起一股核聚变热潮。当地时间7月17日,《时代周刊》发文聚焦核聚变发展,认为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突破可能比预期更快到来。文章特别关注私营企业在商业化路径上的推动作用。文章认为,和传统政府主导的研究不同,私营企业更注重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为例,他们一方面直接采购市场上成熟的高温超导材料,大幅缩短供应链周期;另一方面组建跨学科人才团队,不再只局限于物理学家,这种多元的组织方式使其运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其试点项目SPARC计划在2027年验证净能量产出,首座商用电站ARC则打算在2030年代初并入电网。在成本方面,公司高管坦言初期电价可能维持在每度电0.1美元左右,但他们坚信随着技术成熟,电价有望降至0.05美元,这一价格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7月初,CFS宣布已与谷歌达成创纪录协议,将在2030年初从首座商业聚变电厂向谷歌供应200MW电力。
FIA发布全球聚变行业报告
7月22日,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重磅发布全球聚变行业报告《The global fusion industry in 2025》。报告从前言、年度关键数据、过往五年趋势分析、2025年聚变产业、商业聚变公司纵览五个部分展开描述。
报告显示,资金增长是最显著的行业加速指标。2021年首份报告记录的19亿美元总投资额,如今已突破97亿美元大关,仅过去一年就新增26亿美元融资。这不仅意味着5倍增长,更标志着投资者信心日趋成熟、技术持续突破以及供应链快速整合。值得注意的是,这5年并非科技投资的黄金时期,聚变能源却逆势而上—其作为安全、可扩展且清洁的全球能源解决方案,展现出巨大吸引力。
尽管仍面临不少挑战,但呈现出的趋势已然明朗,聚变不再是“永远还需20年或50年”的梦想,而是正在构建的现实技术。未来几年不仅将决定公司成败,更关乎人类能否兑现数十年前发现聚变潜力时的承诺:为世界提供安全、无限、清洁的能源。
发电第一大国需要更多的电 核聚变正在迎来爆发,而深究背后的原因,是核聚变必须加速发展的紧迫性。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对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史。从木柴到煤炭,再到石油和电力,能源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但现在地球人口的爆炸,完全依赖能源生产极其发达后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走向现代化、城市化,对能源的消耗也将进一步增加。尤其在人工智能需求推动下,电力缺口正在扩大。

7月4日,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5年底,全国5G基站有望突破470万个,高能耗5G-A基站占比提升,年新增用电预计超300亿千瓦时;数据中心机架总量将超950万架,年用电预计突破1600亿千瓦时,较上年激增370亿千瓦时;纯电动车保有量逼近3000万辆,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达1020亿千瓦时,增量约190亿千瓦时。
中国虽然是发电第一大国,但在数字经济与电动交通需求的冲击下,供给日渐紧张,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积极落地风能、光伏建设以及投资1.2万亿即将打造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但问题在于,这些举措尽管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用电“焦虑”,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用电难题。

7月,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图据新华社)
风能、光伏虽然绿色无污染,且是理论上的无限能源,但其发电并不稳定。增加储能设施又将大幅提升成本。而水电站,投资太大,且受环境限制过多。在火电厂收紧增建(碳中和目标)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聚变电站。
核聚变的实现将彻底改写人类能源格局。不仅能提供基荷电力,保障能源安全,更能催生一个覆盖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维等领域的庞大新兴产业链,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与人民日报记者交流时所说的,人工智能和能源领域的核聚变,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