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从人民日报发文看聚变发展:构建支持聚变能发展的“生态体系”
   10月14日—18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引起公众对可控核聚变的关注,聚变能商业化成为热议话题。10月19日,人民日报在05版刊发专题文章,以《聚变能技术从科研向工程实践和应用迈进,“人造太阳”加速商业化意味着什么》为题,聚焦了“人造太阳”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全球范围内聚变能技术商业化的加速意味着什么、还面临哪些挑战等话题,并介绍了我国从政策引导、国际合作、机制创新等多个层面,构建起支持聚变能工程化产业化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人造太阳”的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人民日报刊发专题报道

“人造太阳”点亮万家灯火将从科幻走向现实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聚变科研装置情况,并指出,近年来,我国聚变装置矩阵持续扩容,形成覆盖不同技术路线、衔接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支撑格局,为工程化、产业化突破筑牢硬件基础。仅今年以来,我国聚变科研装置就频频取得突破,加速从“实验工具”向“产业枢纽”转型。在聚焦“中国环流三号”(HL-3)、“东方超环”(EAST)、“夸父启明”(BEST)等“国家队”项目外,也提及了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探索、装置建设,并表示这些装置聚焦发电演示、工程验证、先进构型、核心部件等不同方向,共同织就我国聚变研究“多点突破、协同推进”的立体网络,为从科研向产业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

瀚海聚能第一代聚变装置-HHMAX901

   在展现成果同时,文章也提及聚变能商业化仍面临技术、产业生态等多重挑战。技术层面需突破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耐强场高温负荷材料、超导磁体、氚燃料自持等难题;产业生态上,还需解决产供链成熟性、经济可承受性、投资可持续性、监管可适配性等问题。

   文章也展现了当前我国的破题办法:从政策引导、国际合作、机制创新等多个层面,构建起支持聚变能工程化产业化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样的“生态体系” 既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引导,也需要央企、民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形成互补。


“国家队”与民营企业战略互补、协同推进的成都样本

   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在成都开幕,《成都发布》推出主题报道,在“为何选中成都”专题中提及:成都已构建起聚变产业发展的“全生态支撑”。产业基础方面,成都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体系,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群,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等10个千亿级集群,在聚变能领域培育了国光电气、瀚海聚能等重点企业,已实现国内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等离子体点亮,在第一壁、偏滤器、真空器件等核心器件领域优势显著。科研能力上,汇聚西物院、核动力院等国内聚变核心科研力量,以及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核领域重点高校,建成“中国环流三号”、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顶尖设备,推动磁约束与惯性约束多条技术路线并行研发。

《成都发布》提及瀚海聚能完善了成都产业基础

   瀚海聚能作为商业聚变公司代表,目标是用小型化装置,低成本实现聚变发电,加速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作为“国家队”代表,深耕托卡马克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服务国家层面能源战略。双方战略互补、协同推进,已成为四川、成都加大聚变产业发展的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瀚海聚能与西物院自2023年起就开始了合作与交流,当年6月,双方签订了聚变实验装置概念设计技术开发协议,并就中子源装置技术发展展开了研讨。之后,双方多次开展交流合作,从物理领域到聚变技术领域,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经验分享到共性技术探讨,双方始终秉承“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原则推动我国及四川、成都聚变事业的发展。

西物院致谢瀚海聚能


   今年正值西物院建院60周年,瀚海聚能应邀参加了西物院在聚变能大会期间举行的“荣光六十载 聚变·中国与世界”主题活动,西物院也向瀚海聚能发送了感谢信,对瀚海聚能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双方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构建更高质量的合作关系,继续携手奋进,共同推进中国聚变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图据央视网)

结语:


   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可以预见,核聚变将在 “十五五”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完成从实验室到现实的转变。而国家队与民营企业的战略互补、协同推进以及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保障。瀚海聚能与西物院作为民营企业与“国家队”协同推进的代表,也将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