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鼓励和支持!从新颁布的《原子能法》看核聚变发展
   谈及2025年对可控聚变的感受,大部分人会提到“快”字,包括很多行业之外的人,都开始感受到核聚变发展的快速。昨日还是空中楼阁,今日已近在眼前。从“中国环流三号”装置首次实现双亿度到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从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全球首座聚变电厂建设到瀚海聚能的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FRC)聚变装置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无论是项目进展还是资本涌入,都呈现出快速向上的发展态势,2025年因此也被誉为核聚变商业化的“元年”。

   本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又为核聚变的“快”增添了新的动能,既有表态也有行动引导,目标在于推动核聚变发电早日实现。这既是基于能源长期需求的考虑,也是大国之间未来能源竞争上的必要行动。值得欣喜的是,在核聚变领域,我国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多方向、多层次、多技术路径发展下,我国核的聚变研发蓬勃发展,已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从法律到行动

   9月12日,我国原子能领域迎来里程碑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给予公布,自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此法结束了我国原子能领域缺乏顶层法律的历史,对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核电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健康发展、履行国际义务、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该法的颁布对我国核聚变行业发展同样意义非凡,其中第十四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三十九条则从核聚变应用层面进行了考虑,提出:国家建立符合受控热核聚变特点、促进核聚变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聚变燃料、聚变装置(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发布

   相关落地行动也随即启动,4天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磁约束聚变装置(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向包括瀚海聚能在内的21家科研院所、聚变企业征集意见,为相关标准出台做好准备。对于意见的征集,瀚海聚能根据自身装置研发经验以及商业化应用的规划,积极进行反馈,推动核聚变的发展与下一步的应用。

《原子能法》发布后不到一周内,生态环境部即发布聚变相关标准的意见征集

   制度、政策无疑是推动产业发展最好的良药。2024年,瀚海聚能就参与了生态环境部《聚变装置分级分类监管要求(征求意见稿)》的征集,也成为了该条例的第一批受益者。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出台,依据该条例,瀚海聚能聚变装置顺利完成定级,为后续相关取证、调试运行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相信新出台的原子能法也能带来新的连锁反应,带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政策、条例出台,进一步健全、推动核聚变产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双重压力:需求与国际竞争

   9月23日,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已实现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从背后原因来看,既与夏季高温天气直接相关,也和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有关,尤其是新经济带来的新增长。据统计,1—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8%,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8%;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其中,由于电动汽车高速发展,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4.1%。

我国月用电量连破万亿

   从数据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驱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当前虽尚不构成供给压力,但未来将形成巨大缺口。电不够了,可以多建一点电站吗?当然,但是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站已经不能再建了。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并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这就意味着,我国未来能源构成的必须是绿色电力为主。短期内风电和太阳能将扮演主角,但风电和太阳能并不稳定,无法作为基荷电力,对整个电力系统稳定性冲击较大。清洁、稳定、高效的核能似乎才是最优解,但因为安全问题,核(核裂变)电站的规模一直受到限制。于是全球的焦点聚集在了核聚变上,相比核裂变,核聚变更安全、无核废料处理问题、燃料更丰富(来自海水),一旦实现应用,人类将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这就是为什么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要将核聚变与人工智能并列为 “可能重塑人类社会的技术革命”。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图据新华社)

   在国际上,核聚变也被视为各大国间新一轮的能源竞争。今年3月,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推出一期时长13分钟的专题片,在介绍核聚变的同时,全面聚焦中美两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竞争,并表示,中国和美国正在竞相创造第一个电网规模的核聚变能源。专题片呈现出了美国核聚变行业上下对中国核聚变产业崛起及即将超过美国的担忧,呼吁美国政府采取行动,加大在核聚变领域上的投入与支持,帮助美国企业赢得竞争。

   事实上,今年以来,美国、日本、欧洲诸国都在加大在聚变领域的投入。就在9月10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投入1.34亿美元,用于支持两个旨在确保美国在新兴聚变技术与创新领域领先地位的计划。

   而之前的9月3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第二套包含七项专项提案的完整框架,为2028-2034年欧盟下一期长期预算奠定基础,聚变能源领域在此过程中获得有力支持。根据新预算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研究与培训计划(Euratom Research and Training Programme)所获67亿欧元拨款中,将有54亿欧元直接用于聚变能源开发,重点支持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40亿欧元)和聚变研究(14亿欧元)等关键项目。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英时,美英两国达成《技术繁荣协议》,强化核聚领域合作


   甚至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英国期间,美国、英国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一份《技术繁荣协议》,旨在促进两国在人工智能、核聚变及量子技术等战略性科技领域内,开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合作。

百花齐放的创新之路

   面对电力需求的迫切性及国际竞争的压力,中国也在核聚变研究和项目推动上持续加码,取得不少成绩。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代表 “国家队”,在托卡马克大型装置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项目建设经验,环流3号、EAST等国家科学装置的运行参数屡创纪录。另一边,在市场化资本的支持下,瀚海聚能、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民企也先后成立,目标是把巨型“聚变航母”拆解成便携的“能源无人机”,把复杂的科研转化成更快落地、更低成本、更商业化的“小型人造太阳”。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赛道上,我国正形成“国家队”与民营企业战略互补的开放生态,技术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有力推动了我国核聚变的研发进度。


CCTV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聚焦瀚海聚能FRC聚变装置


   以瀚海聚能为例,公司专注于直线型场反位形(FRC)技术,目标是用更紧凑、更灵活的装置实现聚变商业化发电。今年7月18日,瀚海聚能FRC装置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并成功实现离子体点亮,引起了广泛关注。9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新质生产力在中国 未来实验室”专题系列栏目最新一期播出,本期以《百花齐放 商业聚变能源产业未来可期》为题,聚焦我国商业聚变产业发展。记者实地走进瀚海聚能装置研发基地探访,了解FRC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应用及研发进展,并专访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项江。这也是央视首次聚焦FRC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


   9月成都举行的一场比赛,同样彰显了FRC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9月10日,第十届“创客中国”四川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省总决赛在成都市郫都区开赛,瀚海聚能以《直线型场反位形(FRC)可控核聚变装置》项目参赛,凭借领先的技术方案、创新的“沿途下蛋”发展模式在35个企业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企业组一等奖。彰显出政府、社会对聚变领域多元技术路线的重视,也彰显出我国商业聚变公司与FRC技术路线的蓬勃活力。

   结语:
   对于核聚变而言,多样技术路线并举、风险资本的规模化支持、更多人才和产业方的参与,才能推动这一终极能源真正走向现实。得益于我国“举国体制+市场活力”的创新生态,“国家队”与民营企业齐头并进,百花齐放,推动我国聚变技术研发的进步。《原子能法》的适时出台及对聚变的支持,也吹响了我国聚变发展的冲锋号,聚变从实验室变为现实的路径正清晰可见,距离聚变点亮第一束光已近在眼前,中国也将再一次成为领先者。